(记者 濮玉慧)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在良渚博物院见到梁中平的时候,他正带着20余位参加夏令营的小志愿者们宣誓。
梁中平,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队长,自2009年起成为良渚博物院志愿者。“在这里服务16年,结下的不光是友情,其实澳门赌场攻略,澳门现金网的是亲情。”
成立于2020年的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是一支以守护良渚遗址、传播良渚文化、传承志愿精神为使命的文博志愿者团队,前身是成立于2010年的良渚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已有超600名队员。
该团队由良渚博物院分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分队、良渚文化宣讲分队、良渚文化小小志愿者分队和良渚遗址巡查分队五支队伍组成,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为主要阵地,结合良渚遗址周边镇街村社开展良渚文化宣传普及等服务工作。
除了为参观的观众提供免费中英文讲解、导览、日常参观咨询、公共租借服务、新媒体运营等多种常态化的服务,志愿者团队深入到遗址区周边村社、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良渚文化社交宣讲。志愿者团队组建了活动组,开展摄影、文宣、剪纸、合唱、书法等特色活动,以多元载体展示灿烂文化。
三叩门,终成“自家人”
志愿者唐飞龙报名的时候,被“拒绝”了3遍。
那是2013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江西人唐飞龙初来杭州,找到了一份做保险的工作。“面试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讨论就觉得时间上会排不过来。他才刚刚来杭州落脚,而且这是第一份工作。保险这份工作看似时间宽松,实际上时间都是客户的。但他不放弃,在我们面试门口默默等,等所有人面完了,他敲门进来,表示自己考虑过了,可以做到的。我们又劝说了一遍。等我们走出面试教室下楼,发现他还在楼下等着,还是想加入。我们拗不过他,说那你试试看先。”梁中平回忆说。这个团队有规定,每名良渚文化志愿者需要每个月至少服务一次。
没想到唐飞龙这一试就一直干到了现在,从普通的讲解员到讲解部的负责人,再到工作委员会成员,还在志愿者的介绍下,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他们当时快结婚了,但飞龙家人都不在杭州,我们觉得作为他的娘家人,要送一下祝福。我就和飞龙说,让他带女朋友和家人来参观一下他服务了这么久的良渚博物院。”梁中平说。“我觉得这样的志愿者难道还不是家人吗?很多年轻志愿者,我们都见证了他们的大学、成家、生子等生活的重要场合。我们还有小志愿者,从初中开始做,一直到大学,毕业前把她妈妈也拉进来做志愿者。她妈妈被感染到,也成了一位非常积极的志愿者,在她所从事的电力领域,成了良渚文化‘宣传大使’。”
在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总队中,若论籍贯,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台胞张文宁、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约克镇的麦安琪……他们都因良渚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在这里相识,成为了良渚故事的讲述者,也将文明之花播撒向更远方。
“本身我们的志愿工作是公益性质的,没有任何报酬。所以我们不希望他们来做志愿者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梁中平说,“但很多本身工作很忙的志愿者们非常坚持。凭着一腔志愿者精神、契约精神,一直坚持了下来,真的让我们特别感动。”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良渚博物院西门的一片开阔疏朗的草坪上,有一颗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树下的小石碑上写着“愿我社志愿事业固其根而茂其叶,灼其花而硕其实,其虽不言,下自成蹊。”
这棵树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志愿者的倡议,她就是被博物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亲切称呼为“海阿姨”的海红。
海红和良渚的缘分,始于2010年,那年3月,梁中平跟随良渚博物院展教部赴浙江大学给新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五十来岁的海红,被一群年轻学子包围着,一起上课。
“在我58岁之前,我一直认为志愿者工作是年轻人的事。那年,我在美国看到坐轮椅的老人、拄拐杖的老人在做志愿者活动,对我触动很大,这使我对做志愿者的年龄概念有了转变。2010年在良渚博物院参观时,看到了招募志愿者的通告,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和浙大招募的学生一起参加了三次培训,光荣地成为第三批良渚博物院志愿者。”谈及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初心,海红这样说道。
2013年起,海红几乎把个人时间全都交给了良渚。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当时只有二三十人,海红就带着志愿者借由社区活动去周边小区设摊招募,等到了2014年,队伍壮大到了120余人。一个个良渚文化志愿者发展的“根据地”就是那时建立起来的。
海红又给自己找了“新工作”,她根据志愿者值班排班表,逐一和志愿者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一年下来,她的服务时长高达2000个小时。海红的家也成了许多年轻志愿者来杭求学的落脚点。“很多大学生嘴上称她‘海阿姨’,心中早已把她视为‘海妈妈’了,他们中的很多从在校学习时加入志愿者团队,许多毕业后也在坚持,即使因为工作原因离开了,心里也会记挂着,经常回来看望她。”梁中平说,“正是在她的感召下,现在的良渚文化志愿者团队彼此之间依然保持着老中青少亲如一家的团队氛围。”
海红常常自豪的说:“我在良博做了十多年志愿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多了一群儿女。其实我在博物馆学习的非常多,良渚文化的知识是一方面,其他历史呀都会去关注。而且在这里交了很多很多朋友,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觉得自己心态也更年轻了。”
谈及是什么力量让她坚持,她笑着说:“谁能舍得离开自己的家人呢?”
如今,每一批志愿者入社,总要都到树下拍张集体照。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志愿者大家庭中,有人穿行大半个城区来良渚博物院站岗,还有人跨越城市来这里做志愿服务,在校大学生将愉悦的周末安排在这里,在职人员忙碌工作外仍坚持来这里,退休志愿者将孙子送到学校赶来这里……这已是他们的常态。
从良渚看见灿烂五千年
来自天南海北的队员,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年龄,但都怀着对良渚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因同一个身份齐聚良渚博物院。为了丰富志愿者服务项目,志愿者们组建了许多兴趣小组,如剪纸、篆刻等,探索展示文化遗产的多元载体。他们结合自身特长,在节假日、“良博奇妙夜”等时间推出剪纸、篆刻、朗诵等活动,每回参与名额都“秒空”。
靳小丽是2014年底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加入的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如今已是第11年。她眼中的良渚文化志愿者们,是一群有文化且品格高尚的人。
“各个微信群里的线上交流,丰富多彩的线下兴趣小组活动,春游、秋游的遗址踏访、优秀志愿者的志愿者万里行活动、一年一度的表彰年会,再加上平时良博的值班,我的业余生活充满了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的气息,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靳小丽说。
这里有资深的老师传授志愿者精神,专业的老师指导形体礼仪,对良渚文化痴迷的学究型志愿者老师做文化培训。良渚博物院内不定期举办的专题讲座和沙龙,都是免费学习机会。“银龄志愿者老师们活到老学到老的毅力和充满青春活力的心态,使我能够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对良渚文化越来越喜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越来越有文化自信。”靳小丽说,做良渚文化志愿者,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和一群可爱的人做喜欢的事,无需坚持,只有快乐。
这群志愿者身体力行地将传播良渚文化视为己任。
志愿者杨崴宁每周五发布一篇良博志愿者书摘相关内容,从未间断。
志愿者俞剑英家旁边就是良渚文化的鲤鱼山水坝遗址,晚饭后去遗址走一圈巡查一番已经成了习惯。她还会借这个机会向附近的村民和参观的游客宣传良渚文化的知识和保护水坝遗址的意义。
良渚文化志愿者宣讲分队社教组的成员每个月总要抽时间安排至少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到良渚一小,为孩子们讲述良渚文化。
“我们的志愿者不仅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是优秀者,而且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剪纸篆刻、摄影朗诵,不同的兴趣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在这里,我接触了剪纸、练习了朗诵、加入了摄影组,早已实现初衷,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靳小丽说。
诗歌朗诵组的志愿者们,不光会组织诗朗诵活动,也自发以诗歌记录日常。
“我听见游客此起彼伏的感谢不绝于耳”
“我感到大地上如磐石般的情谊绽放出绵延不断的爱永不止息”
“我听见新加入遗址公园的志愿者热情洋溢的讲解”
“我感到历史文明泛舟在河流”
“我听见5000年前跳动的心弦”
“我感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我感到中华疆域的广博壮丽”
“我感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我看见国泰民安国力增强”
澳门赌场攻略,澳门现金网良渚的诗,澳门赌场攻略,澳门现金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者们还将一直吟咏。
五千年的动人诗篇,他们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新故事的亲历者。自2010年建立以来,这支队伍共为社会公众服务累计人数70余万人次,其中讲解场次达12000余场,服务观众人数达3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