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媛 通讯员 王加点) 昨日上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举办《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新书发布会暨“良渚讲堂”活动,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参加。

活动现场,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就《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图录的编辑情况进行了介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周繁文带来主题讲座《光不殊别:汉代五色玉、随侯珠与璆琳》,探讨了汉代玉器和仿玉、仿珠产业。

据了解,《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收录了9省21家博物馆175件/组代表性的汉代文物,内容基本沿用了展览的组织结构,将汉代玉器分成“玉之材”“玉之工”“玉之用”三大版块,分别从材质、工艺、功用的角度,全面展示了汉代玉器的奇巧与灵动。

本书首次用近1000倍放大微痕呈现10余种汉玉材料微观奥秘;用360°无死角高清还原10余种汉代巅峰工艺;用180°全平面展开重点器物纹饰;用全新绘制的40余张线稿,分区填色,厘清汉玉纹饰关系。例如湖南博物院收藏的神兽纹玉樽,编撰团队沿着周壁将玉樽的纹样360°展开,并将云气缭绕间出没的神兽都进行了填色标注,希望能够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到汉代艺术的魅力。

一些汉代玉器的装饰纹样繁缛,单看器物的时候不太容易分辨,因此,编撰团队也对重点器物重新做了线绘填色,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层、颜色体现纹样之间的结构关系。

除了高清的图像资料外,图录中还收录了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老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芳芳老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周繁文老师、潘攀老师分别撰写的《汉玉的文化精神》《汉代玉器研究综述》《汉代仿玉玻璃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周秦汉佩玉行为:制度变革与感知体验》4篇研究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