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筱 五常微融媒体中心 徐凌琳
在五常街道,国家级非遗“十八般武艺”传承人洪明宝以文化特派员的身份扎根社区,通过“非遗进校园”“武术+书画”融合创新、“沉浸式文化体验”等举措,让传统文化在城市化浪潮中生生不息。
五常街道以“慢功夫”滋养文化根脉,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的新路径。
从校园到社区
非遗传承的“五常实践”
“五常的小朋友好幸福,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国家非遗。”南滕社区的居民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2024年底,杭师大附属五常小学的孩子们在浙江省第十六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斩获60枚金牌,其中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包揽两个集体一等奖。
今年7月,洪明宝再次带队出征第17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捧回24枚奖牌,让五常非遗武艺闪耀竞技舞台。
这个“非遗进校园”计划始于2012年。十余年间,洪明宝带领团队培训1000余名小学生,其中不少是“新余杭人”的子女。五常小学将课间操改为“洪家拳法”,并开设低年级传承班,让刚入学的孩子就能接触到传统武术。
在龙舟文化传承上,五常街道同样深耕校园,五常小学的龙舟鼓点教学社团让孩子们在鼓声中感受非遗魅力。
社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洪明宝以省级未来社区南滕社区为试点,不仅打造“书画南滕”品牌,让社区墙面变身文化展廊,还创新推出“广场武”特色活动。
每周三傍晚,居民们在广场上练习“十八般武艺”,从七旬老人到学龄孩童,一招一式尽显非遗魅力。“这既是锻炼,更是邻里交流的平台。”居民王阿姨说。
通过“墨香书画社”自主运营和“广场武”定期活动,五常街道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生活,辐射超万人次,使非遗传承既有艺术高度又接社区地气。
“武”与“文”的融合
让文化成为城市基因
“武术是‘武’的刚健,书画是‘文’的雅致,两者结合正是五常文化的‘根’与‘魂’。”洪明宝的这句话,道出了五常文化传承的精髓。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五常街道已成为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科技巨头云集的现代化新城,2024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5家。如何在科创热土上留住文化根脉?五常的答案是:以“慢功夫”沉淀文化厚度。
五常创新推出“非遗+元宇宙”模式,开发“‘洪’福西溪 奇幻AR”街区,结合春节主题推出“AR灯谜”活动,吸引上万人次参与。在龙舟文化传承上,五常街道与本土企业合作推出龙舟造型绿豆糕等文创产品,尝试沉浸式直播,端午专场观看量超40万人次,带动销售额25万元。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洪明宝建立“导师带徒制”,培养书画骨干12名,吸纳会员200余人。在龙舟胜会上,新老五常人和国际友人同舟共济,美国青年Matt从“包饺子式”的笨拙划桨到融入团队,真切感受到“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
打造“文化侠客”
让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
接下来,洪明宝计划推出“文化侠客”互动项目,以武侠成长故事为主线,在社区打造“初出茅庐”“以武会友”“问道江湖”等九大沉浸式文化站点。配套小程序将融合体感装置、文化问答、角色扮演等元素,让居民在“闯关”中体验非遗魅力。
未来,五常街道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深化政企社联动,让文化成为“可感可及的精神滋养”。从龙舟胜会到十八般武艺,从校园传承到社区浸润,五常正以文化为纽带,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依然保有文化的温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