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阳) 盛夏热力正浓,暮色中的未来科技城高楼灯火如星河倒悬,一批批高科技企业的工程师正在调试最新的科技产品。这片涌动着创新因子的土地,刚刚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上半年,余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5.79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7.4%。

成绩的背后,是余杭在创新驱动、数实融合、重大项目攻坚等方面的持续发力,更是面对复杂外部环境时展现的韧性与智慧。  

稳中向好

基本盘展现“断层式”优势

余杭经济的“稳”,首先是一种高位运行的从容。

上半年,余杭财政总收入达500.32亿元,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76亿元,增长3.7%——两项收入总量均列全省首位,成为全省唯一半年度财政总收入超500亿的区(县、市)。

创新引擎的轰鸣声从未如此清晰。今年上半年,余杭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6家,总数达8家;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启用,良渚实验室先进治疗技术概念验证中心获批,人才资源总量突破47万;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5个,连续第四年捧回浙江省“科技创新鼎”。

上半年,余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继续领跑全省,阿里系、抖音系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文化与科技的“双廊共振”效应显现——良渚文化大走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协同发力,带动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超3000亿元,增长7%以上。

营商环境方面,余杭以“最懂企业、最懂人才”为目标,深化“余省心”平台建设,推出城市机会场景“双20条”,从“给政策”“给项目”向“给机会”“给场景”迭代。上半年,余杭新设经营主体3.45万家,同比增长27.1%,总量达31.18万家,经营主体总量和增量均列全市第一,新增思看科技、微巴士、信凯科技、利尔达、杭州园林5家上市企业,累计达38家。

这份“断层领先”的答卷,正是余杭创新动能澎湃、产业结构优化的生动注脚。

承压奋进

搏击风浪锻造发展韧性

外部环境波谲云诡,余杭经济的航船却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破浪能力。

有效投资领域,上半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其中交通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分别增长75.2%、18.7%;21个项目纳入2025年省“千项万亿”工程,1-6月完成投资68.5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4.53%;集中签约重大项目201个、总投资292.36亿元,集中推进重点工程36个、总投资额超210亿元;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主体提前半年完工,安置房、配套道路等项目加速推进。  

产业升级的“硬支撑”持续夯实。上半年,余杭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0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数量均列全市第一。钱江制冷、炬华科技入选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名单,杭锅工业获评2024年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印证了转型升级的扎实脚步。新启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752亩,改扩建产业空间超100万平方米,为先进制造腾挪出新天地。

外贸战线在压力下“拼”出新空间。面对关税波动和海外需求收缩的双重压力,余杭外贸企业主动转型。上半年,全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3.3%,其中出口额增长20.7%,进口额增长61.0%。企业通过“抱团参展+跨境电商”双轮驱动,向新兴市场拓展。上半年,余杭累计组织120余家次企业抱团出海,累计斩获意向订单超50亿元。       

政策工具箱同步发力——汇编《外向型企业金融服务产品手册》,出口信用保险覆盖586家外贸企业,授信额度超180亿元。菜鸟智谷跨境电商产业园、全球跨境电商DTC品牌创新中心入选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为“余商出海”开辟新航道。

未来产业的“新蓝海”加速开拓。余杭以“未来攀峰”行动前瞻布局,构建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1.0版建成,入选全省首批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上半年人工智能企业营收突破1700亿元。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升空、“天目山四号”系列水上垂直起降无人机顺利完成首飞,彰显攀登科技前沿的雄心。

余杭的“奋进”,在于其前瞻性布局,而其韧性源于未雨绸缪。这种思维,使余杭在外部冲击中保持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均衡发展

协调共进绘就共富图景

余杭经济的“均衡”之美,在于其避免了单点突进,实现了多轮驱动、全域繁荣。

服务业是余杭经济的“压舱石”。上半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7%,总量全省第一。

在服务业高歌猛进的同时,农业生产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3%,增速全市第一,余杭甲鱼入选全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名单,6家企业的抹茶产品成为全省首批“土特产”新品,径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0.1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64亿元。

工业战线承压趋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3%,展现出扎实的制造根基。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勾勒出均衡增长曲线。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进出口总额增长23.3%,消费市场同样活力满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消费领域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撬动消费超110亿元,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显著。

余杭的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让每个领域都“跑起来”,最终实现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上半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

稳就业方面,截至6月底,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9590人,新增大学生初创企业779家;累计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共84场,提供岗位7.1万余个;累计建成13家零工市场,发布零工岗位20236个,达成初步意向7432人次。

教育医疗领域,签订杭州外国语学校余杭校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径山高级中学加盟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全面实施“舒心就医工程”高质量发展十二项行动,浙大妇院余杭院区计划8月竣工。

生态质量方面,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7.2%,同比上升10.4%,提升率全市第一,“无废马拉松”成为绿色新名片。

展望下半场,前行之路不乏风浪,但厚植了五千年文明基因、淬炼于数字经济潮头的余杭,从来都是在挑战中突破、在压力下跃升。肩负“经济大区挑大梁”的使命,这片高原之上的创新热土,正以“稳”的根基锚定航向,以“进”的锐气开拓新局,以“立”的格局谋划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