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如海,环抱山坳里的百丈镇溪口村。从杭州未来科技城出发,需要40分钟车程才能抵达。
可谁能想到,这个曾隐匿于翠绿山峦的小山村,如今成了游客接踵而至的文化打卡地?前段时间,当地还专门开设了一条巴士专线。
在这座小山村逆袭的背后,城市还能为它带来什么?
记者 周金火 朱黎晶 王媛媛 陈闻远
百橙号·西游技:
一辆“共富巴士”串起城乡情
早上8点45分,一辆极具设计感的巴士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出发。
这辆巴士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作“百橙号·西游技”。其中,西游二字,就藏着巴士前往的目的地——位于余杭西部的百丈镇溪口村。
一路向西,穿过百丈的竹林,窗外流动的绿意伴着晨光透了进来。车厢里,30余位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国外高校的留学生们对这趟“西游之行”很是期待。
“你觉不觉得这车特别?”面对记者提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研一学生孙恺誉笑着指向四周:“这些装饰好漂亮,听说都是村民和非遗匠人亲手做的。”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车顶竹编蜿蜒如溪,窗沿挂着土布小鱼挂件,头枕套嵌着小巧竹编,安全带上缝着土布纹样……布料与竹编交织,竹刻技艺点缀其间,车厢里都是带着温度的乡村美学。
这辆大巴为何向“西游”?细看车身便有了答案:一侧是阿里巴巴标志性的青橙色与数字化界面,科技感扑面而来;另一侧则绘着乡村博物馆、竹林、茶园,把余杭西部的生态与人文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辆由余杭百丈镇“织竹同心荟”成员参与设计的文化巴士,像一条流动的“共富”纽带,串联起城市与乡村。这条城乡融合“新路线”,让距离不再是阻隔。
而城乡奔赴的故事,早在4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2021年,余杭构建了“1+5”山城协作联合体。所谓“山”,就是位于余杭西部的百丈、瓶窑、径山、黄湖、鸬鸟五镇,“城”则是汇聚阿里巴巴集团等一众高新技术企业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当下,这趟一路向西的“百橙号·西游技”穿梭巴士便是以“城”之力,促“山”振兴的印证。
这辆“共富巴士”一头拴着山里的热闹,一头连着城里的期待,载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抵达乡村里的“诗和远方”,让城乡之间可以“常来常往”。
午后3点,“百橙号·西游技”载着满载而归的游客返程。车厢里,有人捧着刚买的农产品,有人拿着在乡村博物馆淘到的文创,“原来杭州的另一面,藏在竹林深处。”法国留学生范妮·普雷特说。
一村十馆:闲置农房里
长出“乡村博物馆第一村”
百丈镇的热闹,是被一个个乡村博物馆带动起来的。
驶过蜿蜒的村道,“百橙号·西游技”巴士抵达百丈溪口村。首站来到传梭博物馆,“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纺梭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里面藏着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20000多把纺梭……”00后乡村博物馆讲解员金娇娇介绍起一把梭背后的手工艺和故事。
金娇娇从小在溪口村长大,她亲眼见证了家乡从鲜为人知的山区小村变成了“乡村博物馆第一村”。如今,她大学毕业后,也在家门口当起了村博讲解员,热情地讲述着这里的乡愁与文化。
“没想到这个村里竟然藏着10个乡村博物馆”,西班牙留学生大卫?马约拉尔拿起“博物馆寻宝地图”惊喜地数了起来。
站在溪口村的老街上,很难想象这些青砖黛瓦的院落曾是“没人要的包袱”。
传梭博物馆所在的这座建筑前身,本是当地的一座废弃厂房。毛竹作为溪口村最重要的生态资源,早年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支柱,曾经村里最多的就是一次性竹筷作坊。
这些有的是家庭作坊,有的租用村里的厂房,有的是自己搭建简易工棚。为了运输方便,它们大多沿主干道而建,与周边农房相连,噪声加上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污染问题让村民苦不堪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村里竹筷作坊接连关停,山清水秀的乡村风光回来了,但生计仍需解决。百丈镇党委政府通过改造废弃厂房、盘活闲置资源……很快引得凤来栖。
传梭博物馆执行馆长傅小凡还记得,2022年5月开馆那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此后几年,众多“小而美”的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玩竹博物馆里,讲述着百丈人与竹子相依相存的故事;农历博物馆中,展示着华夏农耕文明的交替演进,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与古人一起度过了一个个节气;在蔡志忠文化馆体会漫画艺术的文化温度和时代精神……如今,一个村里10个乡村博物馆星罗棋布,整个村庄变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活态的博物馆村落。
乡村博物馆为何在溪口村扎堆?答案是闲置农房的新生。
依托“山城协作”机制,2024年百丈镇发布乡村办公计划,启动云上百丈3.0,通过对闲置农房进行招商出租,开发配套民宿消费券,吸引企业和网红主播入驻乡村办公,让闲置农房变身“黄金屋”。
此外,百丈镇溪口村向全球招募乡村博物馆合伙人,还发布了“乡村博物馆+”黄金10条政策,在乡村博物馆的租金、装修、运行等10个方面予以支持,各方面补助最高达300万元。
政策的东风,让澳门赌场攻略,澳门现金网“文化追梦人”来到百丈。有了空间,有了运营人才,曾经主干道两旁的闲置厂房和农房,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个主题鲜明、小而精的博物馆群落,并成立了乡村博物馆联盟。
“村博火了,乡村就活了。”百丈镇溪口村党委书记朱国栋告诉记者,2024年,百丈镇乡村博物馆集群经营性收入达5000万元,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旅游收入增幅超60%,民宿、农家乐增收超300万元。此外,通过乡村博物馆形成了13个“共富工坊”,带动了本村300多人就业,实现了“文化驱动、产业富民”的良性循环,不仅让村民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
百丈百味:
一粒手工瓜子的进城记
“我们百丈瓜子都是村民们亲手炒制的,吃起来又香又脆,不加任何防腐剂。”在百丈百味共富工坊直播间里,90后返乡青年李娜提起一包瓜子推介起来,“这个手工瓜子我们去年卖了10万斤,帮助50多户农户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就业。”
而有趣的是,“毛竹之乡”百丈的热销农特产品竟然是瓜子。
“这是‘无中生有’的产业。”乡村职业经理人刘晶笑着揭秘:“瓜子原料我们从内蒙古采购,召集闲散在家的村民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两天日晒、五天调味腌制,将手艺变成产业。外包装还采用与乡村博物馆的联名设计,新颖又接地气。”
10万斤瓜子从山乡出发,销往何处?“除了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我们还打通从‘共富工坊’到‘共富好铺’‘共富市集’的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乡村职业经理人刘晶介绍道,手工瓜子的大订单主要来源于企业集采,达到了200多万元的销售额。
百丈镇以“链式党建”为牵引开拓渠道,联动杭州市农发集团、余杭邮政公司等10余家单位,构建起订单农业合作矩阵。“企业采购后会当作伴手礼发放给员工,还有不少人成了回头客,甚至带着瓜子销往了东北等省外地区。”刘晶说。
不只瓜子,百丈冬笋、花生笋干、黄金鱼圆也跟着进城。在“百丈百味”区域公共品牌的推介下,各村纷纷拿出自家特色:泗溪村的蜂蜜,来自海拔600米的山中蜜源地,采用古法酿造;石竹园村的竹林鸡,在竹林里散养180天,肉质紧实;百丈村的年糕,用传统石磨研磨糯米,口感软糯……这些产品通过“共富市集”“直播带货”等方式从乡村走进城市,累计销售额突破360万元,让“百丈百味”嚼出“共富味”。
眼下,百丈镇在“山城协作”的纽带下,让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流”进山村,让乡村的生态、土地、文化“活”出价值。
当城乡不再以地理为界,当资源在流动中共振,一条条“逆袭之路”正在青山沃野间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