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 金一清)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道:“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记者见到75岁的李法庭时,他刚从外面干完农活回来,身穿土黄色夹克,脚踩卡其色布鞋,站在老旧的房子前,显得格外朴实。
“丈夫”“父亲”“爷爷”这三个看似平常的称谓,是李法庭用15年的汗水与坚持换来的。按照他的话讲,如果不奋斗,这个家早就散了。
“不能倒下,家不能散”
李法庭是百丈镇溪口村村民。记者发现他的家里家具不多,但井井有条,侧边木门剥落的红漆如鱼鳞般斑驳,抬头还可以看到缺失的部分屋顶用透明塑料膜盖了起来。
这个家,曾经被无常的“风暴”袭击。
2010年,李法庭正在菜地里忙碌,忽然听到独子突发脑梗的噩耗。他和妻子匆忙赶到医院,看到儿子无助地躺在病床上,一时间四顾无言。“我和妻子没说话,只是不住地流眼泪。”回忆起15年前的那一幕,李法庭至今难以释怀。
没多久,妻子因积郁成疾患上癌症,李法庭一人扛起家庭重担,他说:“我不能倒下,这个家不能散。”
为了给妻儿治病,李法庭欠了40多万元的债务。政府相关部门得知情况后,为他家办理了低保,并给予医疗费用补贴等。
区、镇、村各级领导多次上门看望,这让李法庭感恩至今,他的手机相册中仍留存着这些年领导慰问的照片。他说,政府关心老百姓,他更要努力,少给政府添麻烦。
为了还清债务,李法庭常常天还没亮就起床,骑着电动车到工地打工,有时还要回家照顾孙子、儿子和妻子。他的双手因常年劳作而布满老茧,腰也变得更弯了。
尽管房子老旧,尽管年逾古稀,李法庭还是起早贪黑地劳作。“我不觉得苦,反倒觉得自己很幸福。”谈及孙子,他的眼里瞬间有了光,嘴角露出笑容,“他是家里学历最高的,是我培养的……”
对苦难报之以歌
孙子是李法庭的骄傲,而音乐则是他最好的朋友。“我从小喜欢音乐。”李法庭说,自己曾是村里文艺表演队的一员,负责吹竹笛,自从妻子生病后,他再也没碰过笛子。
2023年,李法庭还完最后一笔欠款,终于有了空闲时间,于是重拾起记忆中的最爱。这次,他没有选择熟悉的竹笛,而是选择了唢呐,“唢呐是乐器之王,也是人生的乐器,没有唢呐接不来的亲,也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
翻开泛黄的笔记本,里面满是李法庭誊抄的乐谱,至少有200多首曲子。因担心在家练习唢呐影响邻居,每次他都会骑电动三轮车到最近的山头,对着树木、大地和天空吹。
学会唢呐后,李法庭也不闲着,他曾到幼儿园、村里的传梭博物馆表演。他说,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幸福,老婆、儿子、孙子都在身边,住有房子,病有医保,平时还能给大家吹唢呐。
“老李,给我们吹一首你最爱的曲子吧!”
“没问题,走,去山上。”
走过平整的村道,再走一段蜿蜒的山道,李法庭带记者来到日常练习唢呐的地方。短暂调试后,他深吸一口气,唢呐声奔涌而出,一曲《闹新春》响彻山丘。
阳光洒在他苍老的脸上,那一刻,所有苦难仿佛化作音符,随风飘向远方,留下的只有他对生活的热爱。
曲终,李法庭转过头说,在山上,他觉得自在。
攀过人生的山峰,此刻的李法庭无疑是自由的。
记者手记
75岁的李法庭给我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当他讲述完自己的经历,依然坚定地说出“幸福”这个词的时候,我感到十分动容。
采访中,李法庭老人多次表达了对各级政府给予帮助的感激。一直以来,余杭关心困难群众,防范因病致贫。据市医疗保障局余杭分局最新信息,截至今年3月,余杭困难群众参保率及救助比例达100%。
政府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民众自强不息,遇到的大部分困难都能迎刃而解。等到千帆过尽,回首来时路,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