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系典藏馆,张天诺为孩子们讲述宋徽宗与宋画的故事


  在良渚博物院,丁一(右)向游客讲述良渚古城庞大的水利系统


  在传梭博物馆,徐一可展示传统纺织机


记者 王媛媛 陈玮铭 沈扬 徐媛 高庆洋 朱解语)博物馆不仅收藏、保护、展示文物,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在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余杭,一群青春力量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帮沉睡千年的文物“开口说话”,带今人与古人畅快“对谈”,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从“95后”到“00后”,这些博物馆青年正以青春力量,为古老的中华文明续写新的故事。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00后”讲解员张天诺正在为孩子们讲述宋徽宗与宋画的故事。开馆半年,她已讲解200场,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背后是反复打磨讲稿、一遍遍练习的付出。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张天诺深入挖掘画作内涵,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故事。讲解文同《墨竹图》时,她将竹子的刚劲风骨与画家廉洁事迹结合,赋予画作人格化的温度。面对不同的观众,她能灵活切换各种风格。无论大人小孩,都能身临其境地被宋画之美打动。

“每场讲解都是一次‘双向奔赴’。”张天诺说,看到观众脸上恍然大悟的表情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博物馆讲解员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文化转译的桥梁,哪怕多让一个人认识一幅画、一位画家,讲解就是值得的。”

1995年出生的丁一,人生轨迹因一次良渚博物院之行而改变。当她看到良渚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宏大的良渚古国时,内心深受震撼。2022年,她成为良渚博物院的讲解员。

几年前,丁一还在从事水利设施设计工作,这些专业知识正好为她的讲解锦上添花。

在2号展厅,丁一正讲述良渚古城庞大的水利系统,讲解良渚先民如何通过认识水位的季节变化,巧妙地使用“草裹泥”修筑水坝。

在博物馆,丁一获得了全新的成就感,她说:“我的学习、工作经历让我同良渚文化产生了共鸣,当我分享这些时,也收获了其他人的共鸣。”

在百丈镇,2003年出生的徐一可,正用“Z时代”语言再续梭的故事。作为传梭博物馆“00后掌门人”,她从小浸润在母亲郑芬兰打造的纺织非遗世界中,见证破旧厂房蜕变成为一座集收藏、传习、研学、展示、宣传乡村文化和活化纺织非遗技艺的主题博物馆。

“我们会继续用一米的土布垂直做一万米的产业。”徐一可计划在博物馆对面开一间咖啡馆,将其打造成溪口村博物馆一条街上的“会客厅”,使之成为乡村生活的样板。

未来,徐一可希望借助自己的游学经验,为乡村博物馆注入国际化视野,持续探索现代生活方式与村博的深度融合,努力寻找本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让古老技艺焕发持久魅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