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 陈佳青 傅敏 林雪凡 王珏睿 徐媛 陈玮铭 )“在我的手掌上,文物陶罐可以放大缩小,细节纤毫毕现,和《西游记》里的金箍棒一样,真正是神话照进现实的感觉。”这是游客张向堃佩戴AR眼镜游览良渚博物院后发出的感叹。
会“动”的参观体验,让5000年前的老物件不再是一个个静止的展品,参观者能透过它们触摸背后的故事,走进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余杭聚集着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等众多文博场所。在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一次次碰撞中,“数字魔法”发出的美妙火花正点亮“文明之光”。
一副眼镜看见过去与未来
在岁月的侵蚀下,鸟立高台符玉璧上的鸟形刻符等纹饰变得模糊难辨。良渚博物院里,来自北京的游客闫岩为孩子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等文物瞬间“动”起来,“玉璧上的鸟形刻符变成了光感线条,很直观。”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智能设备正逐渐成为提升观众体验的“秘密武器”。良渚博物院提供的这副AR眼镜将增强现实技术与文物数字化建设相结合,自2020年应用以来,已更新迭代至3.0版本,为游客带来AR特效、数字沙盘、掌上地图、虚拟AR导览精灵等功能体验,堪比一位“随身的导游”。
这一参观方式的变革,缘于余杭给科创企业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的一次尝试。如今,这条意外开辟的文博数字化赛道越拓越宽。戴上眼镜,可以让参观者穿越时空,走进世界各地的文化地标。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的“佛光朗照”VR(虚拟现实)体验区,来自甘肃天水的李宗昊戴上VR眼镜,“漫步”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热衷于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他一直想目睹游戏取景地,这趟“旅程”超乎他的预期,“佛像的斗拱结构和壁画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上升和下降的感受也非常真实。”
据悉,这款VR眼镜近期已完成更新,加入了梁思成、林徽因的虚拟人指导陪伴。
从“添砖加瓦”到重塑空间
数字浪潮的席卷下,文博场馆进一步改变文化空间的传统布局,转型成为融合前沿科技的智慧文化中心。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一个通过空间投影、空间音频技术、多感官交互系统打造的“光影丹青”影厅,让观众走进一幅幅中国古代绘画。璀璨的灯笼、灵动的游鱼等画中物象在墙壁、地板上自由地移动,40幅历代绘画名作的五重画境从静到动地展现,艺术生命力由此绽放。
来到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馆,一段“时光隧道”隐藏其中,近360°环绕的影像内,神人兽面纹悬于半空,古人耕作不息,通道的尽头是129平方米的室内裸眼3D大屏,不间断轮播的《文润阁》《玉琮王》等影片将版本珍品进行虚拟化、数字化呈现,超过8000万像素的超高清画面输出,实现裸眼3D大屏、激光投影、灯光音效等多系统联动,呈现的效果令观展者叹为观止。
当“相融”走向“深融”
当一座座全新的展陈空间拔地而起,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由“相融”走向“深融”。而一串串数据串联的不仅是文物的生命与观众的视野,更是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的全链条。
在中国美术学院,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用自主研发的球形3D扫描仪,对晚唐至五代的青瓷盘龙罂等文物进行精细化数据采集。在“文物保护”模式下,通过一类激光安全认证的激光线束可实现零接触、零损伤的数字化扫描,将千年文物的釉色渐变、胎体肌理转化为数字资产。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负责人王谦真切感受到球形3D扫描仪带来的科技便利:“以前我们用常规的摄影测量,要拍很多张照片,再导入电脑进行三维建模,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套设备是便携式的,最高精度和分辨率可达到0.01毫米,对数据库的建设有很大帮助。”
据了解,思看科技自研的3D扫描仪还应用于三星堆遗址文物3号神树修复、杭州西溪湿地明清古建筑数字化复现、云冈石窟与飞来峰石窟数字化保护等项目,助力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全自动无人车带领游客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拓展博物馆教育的边界;杭州国家版本馆自行研制的“文润数典——馆藏数字版本共享平台”上线,指尖轻滑间就能自由穿梭艺术世界,领略超9.4万张珍稀古版画的独特魅力,开启版本征集、保藏和应用的新篇章;良渚新城多家文创企业以AI为画笔,根据文物原型,重塑出独具良渚文化特色的漫画和影视人物……科技,正让博物馆“流动”起来,成为创新传播文物价值的“无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