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余杭又夺“神农鼎”,这是我区连续第3年获得“神农鼎·铜鼎”。根据“三铜升一银”递进规则,余杭一跃成为浙江省首批“神农鼎·银鼎”获得者,是杭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神农鼎”是浙江省乡村振兴领域的最高荣誉,这一殊荣是对余杭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探索的褒奖。从多村抱团转型农业产业,到职业经理人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再到“和美余乡”奏响生态与经济“双重奏”,余杭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唱主角

在余杭乡村振兴蓝图中,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始终占据核心位置。近年来,余杭通过强村公司建设、飞地抱团、村建民用等探索,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带动村集体增收6122.82万元;构建区、镇、村三级强村公司联动发展体系,强村公司营收达2.3亿元,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

2018年以来,余杭积极探索实践“千万工程”迭代升级,谋划“禹上稻乡”项目,开展苕溪以北八村抱团发展试点。通过“禹上稻乡”的跨村联动,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发展路径,八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360.86万元提高到3103.74万元,年均增速17.9%;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年均增长12.3%。

八村抱团打响了“禹上稻乡”品牌,并实现农业生产全链条数字化,还建起集大米生产、储存、加工、品牌营销、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同时,八村不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开春节”“开镰节”等丰富的特色区域活动,累计接待旅游40多万人次。

抱团发展的成功并非偶然,类似创新实践有很多,如径山镇积极打造“3×N”乡村共富顶层设计,将15个村社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差异化经营的原则划分成3个乡村新社区,实现抱团发展。

在2024年度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名单上,《余杭区探索“连片运营、抱团发展”机制塑造乡村振兴新优势》入选强村富民案例。     

乡村CEO点燃发展“新引擎”

农村不缺资源,缺的是懂经营的人才。2019年,余杭率先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吸引一批有知识、有经验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永安村乡村CEO刘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2020年10月,刘松刚来永安村时,村里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但产业单一、市场竞争力弱。

到任后,刘松迅速制定发展计划,一版16页的PPT涵盖永安村3至5年现代农业、农业旅游、乡村社区等产业定位和目标。随后,村两委负责规划方向,乡村CEO负责市场运营,双方分工明确、协作紧密。

截至2024年底,余杭共有农村职业经理人27名、乡村造梦师8人、乡村运营团队成员20余名,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亿元。

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奏”

走进小古城村,绿树掩映、溪水潺潺,好一幅田园画。农村职业经理人唐文铭深耕旅游业十余年,他在这里打造了一大批网红景点,从有玩头到有意思,再到有意义,这是他在布局规划小古城村农文旅发展的成长阶段。

每到周末,小古城村的古灵精乐园、苕溪营地就十分热闹,还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取经团”。2024年,小古城村接待游客4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00万元。

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龙丽娟开了民宿,还参与了唐文铭发起的“一日笋农”活动,为游客提供挖笋体验服务。“城里来体验挖笋的家庭很多,不仅让村子热闹起来,还增加了收入。”龙丽娟说。

2024年,余杭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02亿元、增速4.4%;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43万元、增长11.36%,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47元、同比增长6.2%、增速全市第一,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0:1,三农主要指标稳居浙江省前列。

从永安村“稻香之路”的产业升级,到农村职业经理人点燃的发展活力,再到“和美余乡”的生态经济双赢,余杭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让生态环境更优美、生态经济更蓬勃、生活环境更宜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