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凌怡 沈扬) 在余杭,有一个集公共法律服务、人民来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劳动人事民商事仲裁、诉讼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这个地方叫“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可谓是基层治理的“神经中枢”,记者在这里目睹了它的日常脉动。
昨日上午9时,阳光洒在综治中心蓝灰色幕墙上,记者走进这座占地5400平方米的建筑,一楼大厅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合受理区等区域一目了然。法律咨询、调解服务等窗口依次排开,工作人员已在“解纷门诊台”前就位,等待群众来访。
“叮!”9时20分,智能叫号系统将前来咨询的李先生分配到“法律咨询”窗口,他与同事将坐班律师围住,倾诉着被公司裁员未获赔偿的遭遇。坐班律师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向人社等部门发出“召集令”联动调解。随后,李先生得到了初步意见:“企业有义务制定欠薪安置方案,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半小时后,李先生提交劳动仲裁相关材料,他说:“刚进门时觉得天都塌了,现在感觉追回薪资还有希望。”
“高效服务得益于我们整合了19个常驻部门、1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设置26个服务窗口、50个功能室,成功打通‘法-调-仲-访-诉-研’矛盾化解全链条。”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马涵静介绍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政,如今大家拧成一股绳,就像全科医生既要精准分诊又要联合会诊,群众进一扇门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14时,记者来到综治中心二楼,这里集合了多元调解服务中心、仲裁服务中心等4个功能区块,为群众提供调解、仲裁、诉讼等服务。
“我要去做伤残鉴定,误工费、精神损失费该怎么赔偿?”“你这么频繁就诊,就是想漫天要价!”……在金牌调解室门口,记者听见这番争执,专职调解员袁丽亚正在调解一起交通事故纠纷。
这并非双方首次调解,申请人就诊情况复杂,单据多达上百张。今年2月线下调解时,被申请人不认可赔偿金额,协商未果。
此次调解前,袁丽亚对申请人提交的单据逐一进行剔除、归类、整理、统计,同时创新引入DeepSeek进行类案分析,通过智能检索近三年省内同类型案件的处理结果,构建科学的赔偿预期值。最终,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表示认可,该案调解成功。
“调解员太负责了,花费近一个下午的时间理清上百张单据,设身处地为我分析得失利弊,还两边做工作。不然不知道还要拖多久,现在心里大石头总算落地了。”事后,申请人写感谢信称赞调解员的细心。
而这种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依托三级综治中心建设,余杭形成由244家人民调解组织、1444名人民调解员交织成的调解网络,梯次化解、分层过滤,确保矛盾纠纷“件件有着落”。“人到现场,调解就成功了一半,基层调解组织要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袁丽亚说。
这种“把板凳坐热”的韧劲,让综治中心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共接待群众3万余人次,受理纠纷案件数12000余件,成功调解6000余件。更让人触动的,是调解成功后当事人眼里的光、重新绽放的笑,以及那些即将破裂的关系被温柔缝合的瞬间。
同时,得益于“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横向联通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等职能部门,实现部门数据按权限共享;纵向贯通镇街、网格数据,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的数据交换共享体系。通过全量矛盾信息的汇集及深入分析,能精准高效地风险预警,为源头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每天吸收着这座城市的焦虑与疼痛。这个日调百案的基层治理“急诊室”,正用智慧和温情,讲述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为城市治理现代化书写“余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