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超 景宇  通讯员 邹亚汝) 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如何从“书架”走上“货架”?传统模式下,技术经纪人需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人工摸排企业需求、筛选海量成果,不仅效率低,匹配率也不高。而现在,企业只需输入关键词,系统能在5秒内完成需求分析与成果匹配,准确率从最初的40%跃升至70%。

这么精准快速地匹配,都得益于一个落户在余杭的大模型——“智者”。他由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导研发,是国内首个成果转化大模型。近日,“智者”完成迭代升级,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向“光速时代”。

2024年3月,在杭州市创新深化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大会上,“智者大模型1.0”首次亮相。目前,它已构建起一个覆盖全国10000余家科研机构、60000余名专家学者、90000余家企业的超级数据库,整合了10亿+专利论文资源。

此次“智者”迭代升级的背后,是数据量与算法能力的指数级提升。科技成果池从60万项扩容至超80万项,覆盖全球范围。核心功能方面,实现成果评价智能化、需求预测主动化、匹配精准化:通过AI分析专利、论文、人才等数据,可快速筛选高价值成果;从“被动征集”转向“主动分析”,预测超9.6万家企业的125万项潜在需求;跨领域知识图谱,助力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快速对接。

“比如一家新材料企业,需要解决某个技术瓶颈,‘智者’不仅能匹配相关专利,还能推荐对应研究背景的团队。”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副主任陈鹏飞举例道。

前段时间,余杭农业龙头企业认养一头牛集团计划优化奶牛健康监测系统,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传感器技术。通过大模型分析,“智者”迅速锁定信息,推荐了浙大国际科创中心的益生菌研究成果。短短一周时间,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智能牧场”解决方案。

“过去,这类合作需要辗转多个中介,耗时数月。而现在,AI直接架起了‘实验室-市场’的桥梁。”认养一头牛技术负责人说。

“智者”的威力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对传统转化链条的重构:技术经纪人这一角色从“跑腿者”转向“策略师”,更专注于深度对接和商业化落地;中小企业得以低成本获取顶尖成果,而科研机构能精准触达市场需求,避免成果“沉睡”。

目前,余杭区4家省级信息评价机构已率先接入“智者”,之江实验室利用其匹配潜在的合作方,目前已与多家企业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这相当于给科研插上了市场‘导航仪’。”之江实验室一位研究员感慨道。

“智者”的野心不止于此。未来,团队计划将进一步提升准确率、降低运营成本,更宏大的目标是将系统开源,向全国乃至全球开放。“科技成果转化不应有边界。未来,无论是非洲的农业技术,还是欧洲的医疗专利,都能通过‘智者’找到中国市场的入口。”陈鹏飞描绘道。

从杭州试点到全球开源,从5秒匹配到70%的准确率,“智者”接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力棒”,用AI的力量让“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天堑终成通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