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阳) 在昨日召开的“攀高峰 向未来”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余杭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正式发布,最大限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持续涵养“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生态。

自2022年“黄金68条”发布以来,余杭通过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不断增加对科技、创新、人才等领域的投入,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发展优异的成绩单。

2024年,余杭以GDP超3300亿元再次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财政总收入连续第二年突破800亿元。

今年是余杭连续第四年召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迈上新征程,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聚焦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业兴盛、梯度培育、要素保障五大板块,力度更大、范围更广、举措更实、服务更优。

人才引领上,包含对各层级人才项目补助、各类人才奖励和补助、引才荐才奖励等方面,围绕人才引培的各类政策支持。

创新驱动上,包含大力引培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补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围绕科技创新的各类支持政策。

产业兴盛上,包含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政策,五大产业生态圈政策,数商产业、低空经济、机器人政策以及文创、旅游、电商、内外贸、建筑业等各行业政策。

梯度培育上,包含总部企业、“双百”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微企业、“金钥匙”企业、个体户的梯度培育政策。

要素保障上,包含人才、空间、金融、公共服务四方面的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政策。

这五大板块涵盖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各个阶段以及日常经营的各项要素,体现出余杭要做“全科生”的信心。

春节期间,杭州未来科技城企业市值风云创始人杨峰发了一条朋友圈点赞余杭营商环境,在网络上掀起热议。

据悉,余杭每年投入15亿元以上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如今,余杭区人才总量超过45万人,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余杭也被称为“最懂企业的政府”。

新政中,不少举措进行了优化调整,最受关注的就是人才方面的相关政策。

比如:新政明确提出,“提升顶尖人才住房、医疗保障水平,给予顶尖人才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这在原先800万元的补贴基础上,增加了200万元。

再如:“校院企引进、培育符合条件人才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薪酬补助”,将优秀人才与优秀企业两相结合,激活用人主体引才活力。

同样在春节期间,余杭“强脑科技”在内的6家杭州科技企业集体井喷、火速出圈,显示出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厚植创新优势的重要性。

余杭是数字经济的标杆,亦是未来产业先行者,本轮政策迭代将持续放大数字经济领先优势。

比如:在每年5000万元“算力券”资金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的基础上,新增“每年发放最高5000万元‘模型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应用成本”,助力余杭广大中小微科创企业接入人工智能,实现企业研发能力的飞跃。

再如: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新赛道企业,给予自主研发投入金额补助,最高5000万元补助”。

产业政策体系为何要迭代升级?余杭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量——

为保障内容稳定连贯性,本次产业政策优化整合全区产业政策,聚焦余杭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空间需求、金融需求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过往政策实际兑付过程中,一些未有兑现的、不符合当前实际的需要适时调整,本轮政策迭代调整删除低效政策,将更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补充进来,提升政策兑现精准性。

此外,近年来,国际国内一些前瞻性、颠覆性的新技术、新场景发展迅速,本次政策迭代对标国际国内形势、竞逐前沿赛道,不仅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数商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实数融合和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助力企业壮大、产业发展、经济腾飞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各部门对新政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通过座谈会、上门走访多种形式进行政策的精准宣传,助力企业做好项目申报,此外在资金上,我们将提早安排、尽早兑付,鼓励企业应享尽享,以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助推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